|
|
产后抑郁程度与母婴分离期泌乳量的相关性研究 |
张秀宁1, 王拴玲2* |
1.榆林市第二医院产科,陕西 榆林 719000;
2.西安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
|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程度与母婴分离期泌乳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分娩的45例产后1~2 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0分产妇(抑郁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分娩的65例非抑郁(EPDS评分<10分)产妇(非抑郁组)。比较两组产后1 d、4 d、7 d、10 d、13 d泌乳量及雌二醇(E2)、孕酮(P)、皮质醇(COR)、催乳素(PRL)水平,采用Spearman系数分析产后抑郁产妇EPDS评分与泌乳总量及E2、P、COR、PR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产后1 d、4 d、7 d、10 d、13 d泌乳量依次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抑郁组产后4 d、7 d、10 d、13 d泌乳量显著低于非抑郁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E2、PRL水平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水平,COR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DS评分与产妇泌乳总量及E2、PRL水平均呈负相关,与COR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产妇产后抑郁程度与产妇泌乳总量、E2、PRL均呈负相关,与COR呈正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密切关注。
|
|
关键词 :
抑郁症,产后,
泌乳
|
收稿日期: 2021-12-22
|
|
通讯作者:
*E-mail:wangshuanlingxian@126.com
|
[1] OSBORNE L ,CLIVE M ,KIMMEL M ,et al. Replication of epigenetic postpartum depression biomarkers and variation with hormone level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6,41(6):1648-1658.
[2] 沈佳丽,韦榕榕. 聚焦解决模式对高龄初产妇焦虑抑郁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6):954-956.
[3] 刘渝,宁金波,易明. 强化母乳喂养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3):2927-2929.
[4] 王彩珊,王朝红. 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0):2232-2234.
[5] 谢幸,苟文丽. 妇产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4-168.
[6] GANANN R ,SWORD W ,THABANE L ,et al.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immigrant women in the year after childbirth[J].J Womens Health,2016,25(2):155-165.
[7] 世界卫生组织. 母乳喂养咨询培训教程[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00-207.
[8] 尹莉,侯燕,许玉凤,等. AIDET标准沟通模式对高龄二胎产妇负性情绪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5):978-980.
[9] 周羽珊,程勃超,贾志云. 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20,11(7):593-596.
[10] 康爱琴,吴春玫,杨连. 基层妇女产后抑郁症状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1):652-655.
[11] 靳宇倡,丁美月. 产后抑郁的预测因素及神经生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7):1145-1161.
[12] 马秀华,宋风丽,康淑玲,等.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产后抑郁症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7,52(2):52-56.
[13] 刘怡,罗碧如. 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5):1142-1147.
[14] 左宇,孔娜,刘威. 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催乳激素、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4355-4357.
[15] 何青,胡佳佳,周伯荣,等. 围产期抑郁患者围产期不同阶段性激素的变化特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5):340-344.
[16] 徐雯,莫应平,朱侠,等. 初产妇情绪与应对方式、相关内分泌激素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6):848-851.
|
[1] |
张萍, 卢琼芳, 唐静. 早期PFMT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22, 39(3): 352-355. |
[2] |
韩俊, 石丽萍, 任玉红.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6): 929-931. |
[3] |
周奋翮, 普赤, 巴桑.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MT的预测模型[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3): 406-409. |
[4] |
买苗, 姬超, 段元丽. NPY、SP在产后焦虑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11): 1683-1686. |
[5] |
李晓玲, 廖海容, 梁嘉权, 俞洋, 谢国军.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及常规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10): 1508-1511. |
[6] |
柳红艳, 欧阳弦. 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20, 37(9): 1428-1429. |
[7] |
杨栋, 喻妍, 刘丽妮. 伏硫西汀治疗首发重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20, 37(5): 674-676. |
[8] |
顾小婉, 杨帆, 李焱. 止血水囊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20, 37(4): 588-589. |
[9] |
沈潇潇, 岑雷音. 预见性干预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的效果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20, 37(4): 639-640. |
[10] |
杨立菊, 李朝晖, 刘峥. 正念减压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20, 37(11): 1720-1722. |
[11] |
蒋家美, 张秀蓉. 接纳与承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7): 1314-1316. |
[12] |
李丽, 韩辉武, 戴薇薇, 赖娟, 彭珊珊, 许浸, 蔡琼, 田慧霞. 非药物睡眠干预模式品管圈对心内科睡眠障碍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7): 1364-1365. |
[13] |
肖莹, 陈能凤, 韩辉武, 李丽, 许浸, 周诗, 邓桂元, 黄芳. 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现状及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6): 1228-1229. |
[14] |
顾海萍, 孙亚鸣. 睡眠障碍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4): 684-686. |
[15] |
摆婷, 陈霞. 病耻感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3): 585-58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