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智勇,孟兴凯,王万祥,等.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治疗现状与展望[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7,29(6):508-510. [2] 任丽薇,毕思玲,张宇忠.肝硬化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8):3549-3553. [3] 林鑫,翟泰宇,孙轶华.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比值与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10):1778-1781. [4] 娄妍超,曲秀芬.血清胆碱酯酶与相关临床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5):631-633. [5] 康海岩,郝若飞,任赐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2018,33(12):1112-1115.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9):664-677. [7] 李立青,史蓉华,王晓玲,等.PA、ALB、TBIL、TBA和CHE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6):394-396. [8] 周红宇,周昌文.血清球蛋白、胆碱酯酶及其比值与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4):267-270. [9] 汤文君,李世军.血管紧张素Ⅱ治疗血管扩张性休克[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31(1):84-89. [10] 焦文学.血清胆碱酯酶和腺苷脱氨酶及C反应蛋白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6):530-532. [11] 李爽,陶艳艳,邢枫,等.消胀贴膏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7):1496-1500. [12] 许慧,李亚光,母建奎,等.基于T1 mapping技术的细胞外体积分数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2023,14(5):132-138. [13] 文关良.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HE、ALB、CHO水平检测在肝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8):2741-2742. [14] 栗华,赵幼安,吕卉,等. 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及其Ⅰ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3):269-273. [15] 谢永进,盖鲁粤. 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纤维化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6):630-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