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从贵,彭海琳,熊伟. 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和临床疗效的关系[J].广东医学,2024,45(6):666-671. [2] 梁丹丹,张欣,裴新昕. 血清ANGPTL8、ITLN-1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4,35(7):38-43. [3] 查旋,许周媚. 免疫球蛋白输注速度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师,2024,27(7):1149-1154. [4] 谢艺红,汪利果. 基于管理团队+质控小组的规范化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173-177. [5] 陈洪向,陆英,高沛昊. 基于专业小组质控模式的护理管理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护士综合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0):1737-1741. [6]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26-830. [7] 刘丁香,何雪,邱洲群,等. 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11):121-126. [8] 闫晓丽,郝京霞,段素娴,等. 家庭合作照顾模式在小儿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8):124-127. [9] 吴迪,程婷,唐芳,等. 家庭管理干预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父母疾病管理能力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6):1217-1223. [10] 蒋红娟,罗晓燕. 基于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延续护理对川崎病患儿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7):960-964. [11] 刘秋玲,谢彬艳,谢茗珊. 信任建立结合症状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122-125. [12] 罗晓燕,蒋红娟. 预警评分干预模式对提高川崎病患儿护理质量及控制并发症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4):569-573. [13] 闫玉群,周璇,杨静,等. 循证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3):71-74. [14] 刘苗芳. 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22,46(7):1157-1158. [15] 付洁,高莉,徐娟,等. 互联网联合延续护理对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受损患儿用药依从性及家庭照顾负担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6):812-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