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杉,倪运萍,冯妙芙,等.不同干预措施对青春期肥胖型PCOS患者性激素及其临床表现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5):837-839. [2] 王泽.多囊卵巢综合征与慢性炎症因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5):339-341. [3] 黄丽红.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及慢性炎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14,34(11):936-939. [4] Jonathan S.Berek.妇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6-229. [5] 张婧,李荔,陈文芬,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23-325. [6] 池艳,何冰,熊承良,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4):277-281. [7] 马明星,杜伯涛,史青利,等.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4,37(3):215-217,262. [8] 陈华平.多囊卵巢综合征免疫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0):1952-1955. [9] 郑国华,王爱婷,李文欣,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变化及与机体氧化应激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5(11):55-56. [10] 钟雪辉,许婉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25-羟维生素D表达及与代谢参数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3):609-61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