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 |
李先锋 |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4 |
|
|
摘要 【目的】比较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空腹血糖(Fbg)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指标,并观测两组患者术前后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变化情况和两组患者房水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PT、TT、Fbg、aPTT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PT、TT变化程度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Fbg明显降低、aPTT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PEDF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EDF均升高,VEGF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8%(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可明显增强患者视功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关键词 :
青光眼/闭角型/外科学
|
收稿日期: 2018-03-15
|
|
[1] 孙晓萍,王静,李海威,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5):411-414. [2] 马洪珍.分析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疗效[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S2):131-132. [3] 邵毅.青光眼诊断与治疗规范-2017年英国专家共识解读[J].眼科新进展,2018,38(11):1001-1004. [4] 弓剑戟.青光眼滤过术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观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5):44-46. [5] 吴娜.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手术后眼表泪膜变化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2):75-77. [6] Li N,Zhao Q.Outcome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 in eyes with 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and cataract[J].Int Eye Sci,2016,16(2):290-292. [7] 袁建枚,杨新怀,黄勤,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选择[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78-1080. |
[1] |
龙波, 杨旭, 苟文军. OCT后极部非对称性检查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7): 1305-1307. |
[2] |
籍雪颖, 孙宏亮, 李传武, 陈小燕, 夏志强. miR-29b和miR-126在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5): 851-854. |
[3] |
崔淑婷, 刘成生, 刘宏. 晶体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对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3): 474-476. |
[4] |
陆寿芬. 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青光眼手术患者健康行为及并发症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12): 2430-2432. |
[5] |
李昂,李婵,段国平.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并发青光眼的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9): 1812-1814. |
[6] |
靳蕾;张立军. 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2): 378-380. |
[7] |
王克;邵倩.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时机及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12): 2442-244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