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光昕,房敏,程艳彬,等.对颈椎病推拿的“筋骨评估”推广模式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1):84-88. [2] 关晓明,马迅.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及减压融合方式的选择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2019,39(23):1478-1484. [3] 张宁,宋卿鹏,田伟,等.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障碍评估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8,58(21):29-31. [4]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5] 钱嘉铭,王小乐,方婷,等. 颈椎病动物模型及其内在分子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5,29(17):3624-3631. [6] 李欢,相洁,陈慧. 中药热敷联合理筋正骨牵引法治疗重度神经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24,41(10):1537-1539. [7] 孙振双,王学锋,曹留拴,等. 激光引导的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4,46(2):153-155. [8] 朱逸峰,李雨师,孙兆男,等. 基于深度学习建立颈椎病MR诊断模型研究[J].放射学实践,2024,39(6):779-787. [9] 周佳佳,杜洁梅,陈珍珍,等. 浅刺针联合火龙罐疗法对颈椎病颈痛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4,39(15):47-50. [10] 林向全,郑忠,林勤,等. 髓内MRI信号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及其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22,39(3):328-331. [11] 李凯,宋敏,刘路. 基于“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论探讨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调衡机制[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11-15. [12] 吴迪,季雨晴,秦绪沛.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4,22(1):49-52. [13] 刘同明,刘铭,黄敦胜,等. 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17):60-64. [14] 李锦锋,张晓刚,赵希云,等. 基于经筋骨一体观探讨脊柱调衡点穴手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4,38(6):89-92. [15] 叶勇,罗容,范升,等. 针刀合谷刺法联合三维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5):885-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