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舒婷,陈伟莉,韩旭. 子宫内膜息肉观察随访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2,14(8):43-45. [2] 贾晓云,弓培慧,朱镭,等. 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现状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23,52(8):105-110. [3] 仝佳丽,冯力民,薛凤霞,等.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疗路径[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7):491-495. [4] 林志坚,赵丽,莫丽英. BV Blue法、Nugent评分法及Amsel法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472-3474. [5] 崔风华,薛伟.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及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1):1721-1723. [6] 陈娅莉,何啸兰,刘莉,等. 产后6~8周女性阴道炎与阴道微生态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1):63-68. [7] 李娇,张茜,高娟娟,等. 西安地区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分析[J].检验医学,2023,38(3):272-275. [8] 冯苗,李素春,潘萍,等. 1372例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34(2):112-115. [9] 卢建军,缪经瑞. 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情况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4):462-466. [10] 曹秀凤,武立菊,朱丽丽,等.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20):2204-2207. [11] 周先荣. 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7):15-16. [12] 赵琦,姜小玲,曽祥芬.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200例阴道微生态状况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5):630-632. [13] 陈倩莹,杨兆林,陈茵,等. 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及子宫内膜息肉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0,29(6):125-128. [14] 胡明淼,潘碧丹. 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与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关系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31(6):528-532. [15] 朱翠莲,蔡海容,李绍持. 解脲支原体、阴道微生态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9):980-983. [16] 袁永兴,高建建,逯蕾,等.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TLR2、TLR4表达和细胞免疫炎症因子的关系[J].海南医学,2023,34(5):688-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