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杰, 赵亚妮, 陈庆平, 等. 血清IFN-α、IL-6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3):366-367. [2] 陈薇薇, 苏晓, 杨旭鸣, 等. 风免一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9):2201-2204. [3] 苏晓, 陈薇薇, 杨旭鸣, 等. 复方生地合剂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内热型33 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5, 56(14):1212-1215. [4] 田新玮, 游碧荣, 陈昶, 等. 益气利阴活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8例[J]. 陕西中医, 2016, 37(12):1628-1629. [5] 栗占国, 唐福林主译. 凯利风湿病学[M]. 8 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1341-1350. [6]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12-115. [7] 杜文涵, 王玲, 李慧,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apo M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0(4):367-372. [8] 刘静, 舒强.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免疫学机制[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4):394-397. [9] 燕丽君.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 16(8):62. [10] 朱震, 张世勤, 汪悦. 从瘀热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6):501-504. [11] 万琦, 高清平, 董莉.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 21(6):460-462. [12] 黄亦舒, 董凌莉. 自然杀伤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 23(2):109-113. [13] 王欣, 林丽, 曹惠芬. 孟如教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总结[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7(7):1-3. [14] 代荣琴, 潘磊, 平利峰, 等. 辨证论治配合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对自身抗体水平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 2016, 22(22):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