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OX-2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卓文利;靳风烁;李黔生;江军;张军卫;聂志林 |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重庆,400042 |
|
Expression of Cyclooxygenase-2 in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 to Biological Behavior of Bladder Cancer |
|
摘要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B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例液氮保存的新鲜BTCC组织和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的COX-2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对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和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进行COX-2蛋白表达检测,并分析COX-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各项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10例液氮保存的新鲜膀胱癌组织COX-2mRNA均呈阳性表达,10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仅有1例COX-2mRNA呈微弱阳性表达,余9例阴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COX-2表达,但在BTCC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OX-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复发有关.[结论]BTCC中COX-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复发等生物学行为有关,提示COX-2可能在B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
关键词 :
膀胱肿瘤/遗传学,
癌,
移行性细胞/遗传学,
氧化还原酶类
|
收稿日期: 2004-07-20
|
[1] |
陈安宁;杨凯云;何越峰;赵光强;雷玉洁;王昆;李光剑;陈小波. 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线粒体DNA突变与多态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2): 209-212. |
[2] |
李清;杨金瑞;李解方;黎有富. EphA 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 41-43. |
[3] |
龙永其;谌磊;阳新华;杨罗艳;欧阳曙光;刘劲戈;刘文进. Src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的表达及其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 44-45,49. |
[4] |
刘平;王雅楠;孔卫平. c-M yc和 COX-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 107-109. |
[5] |
常晓晗;张淑兰. HCCR-1、P53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 133-136. |
[6] |
毛红华. 甘露聚糖肽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 156-157,158. |
[7] |
程丹;董卫国;方志雄;成建钊;曾晓波;杨竹林. 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 HMGA2和 CD9表达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9): 1737-1740. |
[8] |
毕超;肖创清. 食管鳞癌患者 P53、VEGF、黏膜端粒酶联合检测及其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9): 1763-1764,1767. |
[9] |
余智渊. 胰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8): 1622-1624. |
[10] |
张明星;王建生;王文涛;谢贞波;张振楚;王杰;许浪. S100A4和uPA在非小细胞性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6): 1110-1113. |
[11] |
李佳俐;易建莉;胡彦.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时的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4): 729-731. |
[12] |
黄军;谢敖文;李青华;曹春辉. 肝细胞癌组织中miR-21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4): 751-753. |
[13] |
齐漫龙;费翔. 原发性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3): 417-418,422. |
[14] |
朱彦玲;王新霞;章文华;张红;张杰;张萍;王岚.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对宫颈鳞状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3): 419-422. |
[15] |
周密;倪正义;许俊;汤中文;黄朝林. HSP90和GRP78与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吉西他滨化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3): 548-55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