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伤灶局部引流和亚低温联合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
罗超;刘运生;赵贤军;徐立新;李玉斌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长沙,410008 |
|
Treatment Effects of Focus Hypothermia and Drainage o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f Sprague-dawley Rats |
|
摘要 [目的]研究伤灶局部引流、伤灶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对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含量、Na+含量、血脑屏障变化、脑组织自由基变化的影响,以探讨伤灶局部引流、伤灶局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分别在伤后30 min开始实施伤灶局部引流、25℃循环水对伤灶脑组织进行局部降温至(31.5±0.5)℃,而对假脑外伤组及脑外伤模型组不降温,各组在相应时间点断头处死;采用干湿重法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原子吸收火焰分光光度法测N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伤灶周围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双缩脲法测定组织蛋白,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开放情况.[结果]①伤灶局部引流、伤灶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组含水量低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②钠离子变化与含水量变化一致,伤灶局部引流、伤灶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组低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③ MDA含量,联合治疗组低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而T-SOD含量联合治疗组高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④联合治疗组脑组织EB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伤灶局部引流联合伤灶局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有治疗作用.这种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直接引流出水肿液、减轻脑水肿,促进被破坏血脑屏障的早期修复,减少丙二醛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
|
|
关键词 :
脑损伤/治疗
|
收稿日期: 2005-05-20
|
[1] |
李青;邸飞;傅强.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疗效[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5): 915-916. |
[2] |
查海锋. 正中神经电刺激并穴位针刺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2): 2346-2347,2348. |
[3] |
龙小刚;石磊. 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1): 101-103. |
[4] |
裴谊波;胡方清. 重型颅脑损伤瞳孔散大患者91例救治体会[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5): 947-948. |
[5] |
刘娉琼;肖平田. 不同治疗频率及时机的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11): 2086-2089. |
[6] |
杨佳宁;李青;赵京涛.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8例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8): 1482-1483. |
[7] |
奉刚;罗德群;李保卫. 72例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体会[J].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1): 154-155. |
[8] |
姚菊琴;袁美莲.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治中的伦理问题[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8): 1536-1536,0. |
[9] |
万新;姜冰;毕长龙;吴光勇.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2): 206-208. |
[10] |
宋政辉. 重型颅脑损伤156例救治体会[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2): 342-344. |
[11] |
王云臻;徐兆辉.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3): 505-506. |
[12] |
刘序斌. 高压氧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的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3): 460-461. |
[13] |
李志峰;龚岳明;朱湘豫. 高氧液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9): 1252-1253. |
[14] |
田松.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的评价[J]. 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6): 757-759. |
[15] |
朱英杰;杨加友;向昌华;周桂林;贾浩.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4例临床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3): 380-38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