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临床特点分析 |
金秀娟;沈鹰 |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 |
|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全院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儿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1例病例中男8例,女33例,男女之比约为1:4.年龄为7~16岁,发病时大于7岁者占90.25%,明显以年长儿为多.其临床特点以急性或隐匿起病者较成人多,就诊时平均病程为11.9个月,表现为发热、皮损、肾损、关节炎、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肝脾淋巴结肿大较成人为多.不以皮损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常误诊为肾炎、肾病综合征、贫血、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结论]本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延误病情;本病病情重,治疗困难,预后差;临床医师应对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肾病或贫血伴有肾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相关检查.
|
|
关键词 :
红斑狼疮
|
收稿日期: 2006-12-20
|
[1] |
简讯;罗晓英;马懿;胡诗德;肖胜;杨乔岚. 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7): 1289-1291. |
[2] |
罗泉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2): 269-271. |
[3] |
占雅静;资晓宏.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脊髓病变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4): 797-798. |
[4] |
何川鄂;杨林;夏敬彪.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3): 565-566. |
[5] |
贺嘉;杨敏;彭道泉.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2): 2413-2414. |
[6] |
陈亚非;阳林俊;周银霞. 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精神症候群的临床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9): 1699-1701. |
[7] |
张榕;王闯;赵丽娟;郭韵;肖卫国;姜奕. SLE患者T淋巴细胞4-1B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2): 180-183. |
[8] |
梁倩;袁曙光;刘映红;彭佑铭.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10): 1982-1983. |
[9] |
龚燕飞;廖文安;彭华. SLE患者IFN-γ、IL-6表达与抗核小体抗体相关性探讨[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7): 1213-1214. |
[10] |
肖毅;吴记平;张义成;张东华;胡绍先;徐祖森;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ATG体内净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3): 411-414. |
[11] |
沈思钰;张永文;董晓蕾;赵凌杰;蔡辉. SLE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附2例临床报告并文献复习)[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10): 1636-1638. |
[12] |
卢笛.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误诊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10): 1822-1823. |
[13] |
李泉清.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3): 354-355. |
[14] |
裴迎东;李敬扬.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及误诊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2): 254-255. |
[15] |
李懿莎;左晓霞;王彦平;游运辉;罗卉. 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04, 21(9): 995-9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