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LE患者T淋巴细胞4-1B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张榕;王闯;赵丽娟;郭韵;肖卫国;姜奕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沈阳,110001;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外科,黑龙江,鹤岗,1541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01 |
|
Expression of 4-1BB on T-lymphocyte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T淋巴细胞上共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前后4-1BB的表达.[结果]SLE患者CD4+T和CD8+T细胞表达的4-1B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抗CD3单抗体外刺激后CD4+T和CD8+T细胞表达的4-1BB均显著高于活化前(表达百分率为26.13±7.25和24.12±5.47,P<0.01).SLE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CD4+T细胞上4-1BB的表达均高于CD8+T细胞上4-1BB的表达(均P<0.01).SLE患者淋巴细胞活化前后的4-IBB+CD4+T细胞百分数均与IgG和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关系(r=0.623,P<0.01,r=0.407,P<0.01,r=0.605,P<0.01,r=0.463,P<0.01).[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CD4+T和CD8+T表达的共刺激分子4-1BB均明显升高,4-1BB可能参与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及肾脏损伤.
|
|
关键词 :
红斑狼疮,
系统性/病理学,
T淋巴细胞
|
收稿日期: 2009-02-20
|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701)%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05L538) |
[1] |
简讯;罗晓英;马懿;胡诗德;肖胜;杨乔岚. 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7): 1289-1291. |
[2] |
罗泉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2): 269-271. |
[3] |
彭琪.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瘦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2): 328-329,332. |
[4] |
陆亚岚;高清平. 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0): 2014-2016. |
[5] |
杨杰;黄忠义;袁琴;袁管京;金世红;徐继海.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5): 818-820. |
[6] |
占雅静;资晓宏.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脊髓病变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4): 797-798. |
[7] |
陈璐;陈艳萍;黄建宝.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1): 60-61. |
[8] |
彭华保;曹媛媛;李云峰;王盛标;李桂成;何德剑;朱惠民. 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6): 1092-1094. |
[9] |
何川鄂;杨林;夏敬彪.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3): 565-566. |
[10] |
贺嘉;杨敏;彭道泉.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2): 2413-2414. |
[11] |
王莲莲;曹霞;罗娜. 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2): 2303-2305. |
[12] |
秦晓松;李杨;郑锐;于晓军;闫巍;刘勇. 妊娠合并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T细胞亚群及Th1/Th2水平的变化[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0): 1860-1863. |
[13] |
陆春伟;佟海侠;王秋实.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 17-19. |
[14] |
陈亚非;阳林俊;周银霞. 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精神症候群的临床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9): 1699-1701. |
[15] |
李文杰;唐罗生. AGEs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免疫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7): 1310-13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