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
丁滔;蔡晓健;曹友汉;段有军;刘世敏;杨罗艳 |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湖南,衡阳,42100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湖南,长沙,410011 |
|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Prostate Cancer and It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
|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前列腺增生症(BPH)、前列腺癌(PC)中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方法,分别用iNOS多克隆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对30例BPH、50例PC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方法对iNOS表达阳性切片行定性评分,采用Weinder方法对CD34标记的微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iNOS在BPH低表达、PC高表达, 二者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iNOS在PC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强度,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BPH、PC二组中;PC高、中、低分化细胞病理学分级三组中及PC临床分期T1、T2、T3、T4期中MVD的计数,各组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iNOS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
|
|
关键词 :
前列腺肿瘤/病理学,
一氧化氮合酶/生物合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
收稿日期: 2011-03-20
|
基金资助:湖南省卫生厅科研计划课题项目(B2010-046)%湖南省衡阳市科学技术局基金(2008ks011) |
[1] |
夏冰心;韩涛. LAS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9): 1671-1673,1674. |
[2] |
张承德;王进勇;邹晓辉;徐向荣;吴德勇;邰菂;李莉莉.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毁损创面恢复血管生成及创周组织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0): 2012-2013,2016. |
[3] |
居建刚. 影响哮喘血管生成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2): 356-358. |
[4] |
刘陈黎;刘春晓;许凯;郑少波;方平;杜伟. Survivin蛋白在国人前列腺癌过表达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1): 15-18,22. |
[5] |
赵鹏. 姜黄素抗血管新生作用研究进展[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7): 1407-1409. |
[6] |
熊靓;孙庭. 胚胎干细胞基因Nanog,Oct-4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7): 1239-1241,1245. |
[7] |
李鑫;王文生;汤小虎;俞小明;唐科伟;林毅枢. 个体化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的选择[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1): 2057-2059. |
[8] |
李贵华;王雷;赵林;姚道阔;丁荣晶;任文林. 缬沙坦涂层支架对兔血管新生内膜 TGF-β1表达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 8-10. |
[9] |
彭佑共;杨罗艳;金鹏;吴洪涛;易路;欧阳时锋. 前列腺癌细胞DU145同步化诱导的DNA损伤反应通路和PI3KAkt通路对凋亡抑制因子基因Apollon(BIRC6) mRNA表达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1): 8-12. |
[10] |
蔡大伟;潘春雨;詹运洪;陈小楠;王科峰;王侠;吴斌. Ang-2和VEGF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7): 1183-1185. |
[11] |
庄晓明;周祀侨. 环氧化酶-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6): 1059-1061. |
[12] |
张勇;李乐赛;齐振华. 鲍氏威酸抗急性白血病裸鼠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12): 2118-2121. |
[13] |
高英;朱延美;王平;刘屹立;张秀伟;王睿. 脂肪酸合成酶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10): 1801-1803. |
[14] |
田彧;刘萍;周昱;李卓. 灯盏细辛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3): 405-408. |
[15] |
罗建红;韩先梅. VEGF及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10): 1732-173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