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在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武静文, 胥爱辉, 陈可艳, 迂伟, 卫英 |
西安市华山中心医院妇科,陕西 西安 710032 |
|
|
摘要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在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因阴道异味、阴道充血、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来本院就诊的8512例女性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34岁组(6387例)和>34岁组(2125例),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对患者阴道微生物菌群进行测定,依据女性微生态菌群多样性、密集度、病原菌、优势菌、过氧化氢 、白细胞酯酶 、唾液酸苷酶 、凝固酶和β-葡萄糖醛酸苷酶测定结果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 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为仅占8.62%(734/8512);菌群异常和菌群增殖过度者比例分别达到40.38%、27.27%,且年龄≤34岁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状况较>34岁者更为严重(P<0.05)。阴道微生态失衡7778例患者中16.59%患细菌性阴道炎(BV),12.75%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性阴道炎(AV)患者为2.01%,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为0.43%,滴虫阴道炎(TV)为0.13%,混合性阴道疾病患者为1.51%,仅8例患者表现为单独孢子,感染未明确者占57.84%;≤34岁组BV、VVC、AV及感染未明确的微生态失调者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34岁组(P<0.05)。【结论】 妇科门诊中明确诊断的阴道疾病患者中BV为最常见类型,未明确感染者构成比率最高,且年龄≤34岁者阴道微生态异常情况更为严重。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可作为阴道疾病诊断的良好方法,值得在妇科门诊中应用推广。
|
|
关键词 :
阴道疾病/诊断,
细菌感染
|
收稿日期: 2017-04-05
|
|
通讯作者:
E-mail:wy770417@126.com
|
[1] 杨亚玲. 微生态疗法治疗阴道炎189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11):1506-1508. [2] 王威, 耿力, 武淑英,等. 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诊断人工流产术前女性阴道炎的价值初探[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3):181-184. [3] 林志坚,赵丽,莫丽英. BV Blue法、Nugent评分法及Amsel法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472-3474. [4] 贺锐, 张翀, 赵翠生,等. 1500例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 23(12):1130-1131. [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6, 51(10):721-723. [6] 梁华, 洛若愚.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测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8):4513-4515. [7] 王姝君. 女性阴道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5, 2(12):23-24. [8] 张云鹤, 刘珊珊, 李广太.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6, 17(3):283-285. [9] 庞卓超, 叶翠芬, 聂润球,等. 428例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5):3623-3626. [10] 李桂军, 蒋琰瑛, 周建娟,等. 恢复阴道微生态在细菌性阴道病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2):147-151. [11] 王梅, 岳惠芬.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混合感染[J].医学综述, 2015, 21(3):467-468. |
[1] |
李有军, 毛建川. 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与转归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6): 1076-1078. |
[2] |
韩利. 发热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梯度和颅内细菌性感染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1): 193-195. |
[3] |
彭力,钟礼立.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4例临床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8): 1634-1637. |
[4] |
邱瑜%胥志跃%肖政辉%何伟志. PICU患儿脓毒症病原学分析及WHO推荐抗感染治疗应用现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8): 1611-1613. |
[5] |
陈蔚%李艳芳%陶琼. 银离子敷料用于胫前植皮区感染一例护理体会[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7): 1456-1457. |
[6] |
郭清华%史春芝%周冠华.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治疗[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11): 2217-2220. |
[7] |
李尧;沈策. 中性粒细胞CD64与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6): 1162-1165. |
[8] |
时丽;李爱景. 住院精神病患者临床标本常见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8): 1456-1457. |
[9] |
胡蓉;张龙方;龙丽娟;邵波;姚克纯. 超声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1): 55-57. |
[10] |
邹飞扬;王小兰;吴建华;夏先考. 活体线索细胞分级法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07, 24(1): 10-11,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