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
江春丽, 李亚文, 张蓓, 孟庆中 |
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陕西 宝鸡 721000 |
|
|
摘要 【目的】 探讨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喂养模式,观察组给予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模式,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出生后各时间段体温变化,并对比两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出生时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 h、2 h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初乳分泌≤24 h、24~36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吮持续时间、母乳喂养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觅食出现时间、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模式有助于降低新生儿低体温发生风险,促进乳房泌乳,提高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母婴结局。
|
|
关键词 :
母婴同室/利用,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收稿日期: 2017-06-26
|
|
通讯作者:
E-mail:yhj109@sina.com
|
[1] 钟炜,周利,孟丽娟,等.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9):92-93. [2] 刘婉婉.早吸吮早接触在产后胎盘剥离及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14-116. [3] 毕景芹.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8):1536-1538. [4] 薛锋,王立新.产后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产妇初乳分泌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02):304-306. [5] 刘丽芳,陈宏洁,田青,等.不同的奶方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2):128-130. [6] 袁艳丽,陈京立.不同喂养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507-510. [7] 李玉波,孙国强.围产期健康教育与产后母乳喂养及产妇身体复健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8):4775-4778. [8] 莫建英,杨丽萍,徐志芳.产后不同时间乳房配合穴位按摩对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184-187. [9] 张绍敏.产后不同阶段妊娠糖尿病产妇母乳喂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3):5765-5767. |
[1] |
许光, 周崇高, 王海阳, 邹婵娟, 李碧香. 新生儿便血临床特征分析(附292例病例报道)[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8): 1483-1486. |
[2] |
庄晓岚, 裘刚, 韩碧云. 上海市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6): 1194-1195. |
[3] |
郑冬梅,范芸芸. 预见性干预对预防危重新生儿肠内营养误吸的效果评价[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3): 492-494. |
[4] |
黄升华,李花. PDCA循环管理对母婴同室病房感染控制的应用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1): 70-72. |
[5] |
王振辉,游一平. 延迟断脐对窒息新生儿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11): 2182-2184. |
[6] |
陈玉洁,胡立珍. PICU疑似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调查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11): 2225-2227. |
[7] |
李丹;姚丹;.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4): 786-788. |
[8] |
胡文文;陈红天;夏晓辉;危安;刘亮;王群. 新生儿窒息合并胎粪吸入综合征肾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3): 471-474. |
[9] |
李晨波,王西宁,沈建芳,费晓萍. 新生儿体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11): 2091-2095. |
[10] |
雷娟娟. 谷氨酰胺对新生HIE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11): 2110-2112. |
[11] |
杨明;王春焕. 新生儿败血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10): 2049-205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