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帕依固龈液对鼻咽癌放疗致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 |
周小柳,周学军,王海妹,苏炳泽 |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 |
|
|
摘要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对鼻咽癌放疗致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22例。A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B组给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与B组在5 d、10 d 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 d时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5 d起、B组10 d起VAS评分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在治疗10 d、15 d口腔溃疡分级Ⅰ级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Ⅲ~Ⅳ 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可有效地减轻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导致的口腔疼痛及治疗溃疡,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关键词 :
漱口药/治疗应用,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口腔溃疡/病因学,
口腔溃疡/药物疗法
|
收稿日期: 2017-06-12
|
|
[1]高万露,汪小海.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44-146. [2]汪莉.奥硝唑结合酸性氧化电位水漱口液在口腔颌面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2):73-74. [3]吴皓东,李燕,张凤雪,等.HPLC法同时测定西帕依固龈液药渣中没食子酸、鞣花酸的含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3):366-368. [4]刘玲侠,王勤涛,李晓琳.西帕依固龈液合剂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25(6):893-894. [5]杜艾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毒性作用实验[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31(4):262-264. |
[1] |
黄刚,汪俊,李妍. 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后鼻咽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9): 1726-1728. |
[2] |
陈小方,胡小娜. 芦荟胶联合康复新综合干预预防鼻咽癌患者放化疗致皮肤、口腔黏膜损伤的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5): 1013-1015. |
[3] |
柴丽霞,王嵘,杨世荣,华毛. 氢卡脂治疗鼻咽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10): 2030-2032. |
[4] |
叶奕菁. 两次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8): 1497-1499. |
[5] |
邹小量%杨枝芳%莫侨%朱胜华.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评估[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7): 1309-1312. |
[6] |
刘常平. 患者参与式质量控制对提高鼻咽癌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7): 1424-1426. |
[7] |
郭戈杨%罗英%杨晓琳%李宇. 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 GP 方案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6): 1086-1091. |
[8] |
覃海波;胡庆涛;蒋春燕;符敏. 金因肽预防鼻咽癌患者放疗中放射性皮炎的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 179-180. |
[9] |
李梅芳;田道法;余丽亚;刘刚. 早期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6): 1164-1165. |
[10] |
李梅芳. 鼻咽癌放疗后的康复治疗[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0): 1958-1960. |
[11] |
张兵;唐滟;谢军;李显桃.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临床疗效[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 32-34. |
[12] |
席许平;肖锋;罗乐;李云;刘雯;杨凤娇;廖遇平;胡炳强. 鼻咽癌面颈联合野加后程超分割放疗长期疗效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9): 1624-1627. |
[13] |
侯启龙. MSCT灌注扫描在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敏感性预测中的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8): 1439-1440,1443. |
[14] |
杨旱雨;张达人;周传意.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8): 1537-1539. |
[15] |
杨旱雨;张达人;周传意. 多西他赛与顺铂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增敏疗效比较[J]. 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7): 1308-1310. |
|
|
|
|